2022年1月2日 星期日

小耳症聽力重建新利器: 皮下植入型骨導助聽器( 骨橋,BONEBRIDGE)

 本文引用個人之前刊登於長庚醫訊第三十七卷第二期 105年2月1日發刊https://www.cgmh.org.tw/cgmn/category_s.asp?id_seq=1601015

         台灣小耳症發生率約有30005000之一,主因是胚胎生長期間 不明原因造成外耳與中耳停止發育,患者出生後除了不等程度外耳畸形外,也因耳道閉鎖或狹窄造成中重度的聽力障礙,尤以雙側為甚,可能造成語言學習困難及學習嚴重落後。而單側患者主要症狀是在噪音環境下無法分辨音源,日常交談時可能出現側聽現象,嚴重者可能影響人際關係或學業表現,其至出現危險訊號時無法分辨,造成安全疑慮。

         現今小耳症聽力改善的方法有配戴傳統骨導式助聽器、耳道成型手術及骨導型助聽器植入手術。配戴傳統骨導型助聽器因必須將助聽器以彈性帶緊貼於頭皮,將聲音透過顱骨振動傳入內耳,造成外觀不良及頭部不適感,通常患者無法長期配戴,影響生活品質,而耳道成形手術為一困難耳科手術,雖其為最具美觀效果,但並非每位患者都適合接受耳道手術,因其有條件限制,需經由CT(電腦斷層)檢查其顳骨發育條件,若其顳骨發育輕微畸形,才考慮開刀,反之,若其嚴重畸型,則不建議開耳道成形手術,可考慮骨導型助聽植入手術!

         目前在台灣上市植入型骨導式助聽器包括穿皮式骨導助聽器 BAHA(巴哈)及新型之皮下骨導助聽器Bonebridge(骨橋)。其適應症在台皆已擴及至五歲以上穿皮式BAHA目前已上市三十幾年在全世界已成功植入數萬例。其原理為將耳後部分的皮下組織取出、移除皮囊,將助聽器的「鈦金屬」底座植入病患的頭顱骨外露部分植入體與外掛助聽器鑲嵌患側聲音在經過外掛助聽器的擷取處理後能夠直接地傳遞聲音經由植入底座頭傳遞至頭顱骨再傳到內耳而感受到聲音。因其植入體部分曝露於頭皮需要長期照護有美觀及皮膚感染之虞!(圖1)


    

         Bonebridge骨橋為一款全新的皮下植入型骨傳導聽力重建系統。自2012全球上市後2014年底已有1000多名成功植入案例。 它由兩個部分組成:體內的植入體和體外佩戴的聲音處理器。植入體通過手術安全地埋植在完好的頭皮下術後護理手術部位簡易不需長期照護 (圖2)。體外的聲音處理器僅十元硬幣大小透過磁鐵與植入體相互吸引固定在頭上,聲音處理器的佩戴美觀舒適使用操作簡單方便(圖3)




          

         針對小耳症聽力治療,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部詹凱傑醫師與顱顏外科陳潤茺主任合作已完成數十例骨橋植入手術,術中及術後並無發生併發症,為一安全手術。 經中長期追蹤骨橋病患術後聽力,其進步幅度可達30-55分貝,聽力改善可接近正常聽力閾值。因其植入體完全埋於頭骨內,故其傷口照顧容易並無皮膚發炎之現象,病患滿意度極高,此外,其團隊創新搭配外耳人工材料重建與骨橋植入聯合手術,一階段同時完成外耳及聽力重建,減少分開多次手術與麻醉風險,達到整形美觀與聽覺功能一次到位。

         骨橋的適應症主要考量骨傳導聽力閾值要優於45分貝,除小耳症重建聽力外,其他病症亦可考慮骨橋植入,包括:    

1.  由於長期慢性中耳炎所造成的聽小骨破壞,且一般中耳手術已無法重建聽小骨傳導及回復聽力的病患。

2.  接受放射治療後,導致長期慢性流膿的中耳炎,不適合配戴傳統空氣傳導式助聽器的病患。

3.  由於梅尼爾氏症、突發性耳聾、外傷性或聽神經瘤術後等原因所造成的單側耳耳聾(感音性聽障)的病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